动态 | 北京科创基金与元生创投创享会-圆桌对话:新冠病毒检测技术的比较;医疗创新在技术转移、应用推广方面的挑战

2020-03-30

3月20日,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科创·创享会第七期——“新形势下的医疗行业投资趋势展望”成功线上举办。活动过程中,元生创投创始合伙人陈杰、武汉大学教授徐可、百奥维达董事总经理赵雅超、博奥生物CFO许磊以及英诺特董事会秘书陈富康,围绕新冠病毒检测方式、检测过程中的假阴性情况、检测产品的下沉应用,以及医疗创新科技转移和应用推广所面临的挑战等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讨论,积极分享了各自对于生物医药领域技术与发展的精彩观点。以下为圆桌对话实录,由北京科创基金整理。


问题一:新冠病毒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说有核酸检测、抗体检测,能不能给大家科普一下,不同的检测方法适用什么样的场景,有什么区别?


陈杰:大家比较关注疫情里检测,前阶段大家谈论假阴性的问题,刚才说到核酸,说到抗体,还有最好能有抗原,为什么没有抗原的检测,请嘉宾说一下检测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许磊:我先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是博奥晶典的许磊。我们博奥晶典立足于分子诊断技术,主要用芯片完成新型病毒的检测。刚才说不论是PCR,还是免疫化学发光,还是抗体,甚至可以用测序做,检测的手段很丰富。


我的理解这些手段都是可行的,我们针对不同的病例,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案选择。比如这些手段是各有优劣,各有擅长的一方面。比如PCR,如果做单一指标PCR,相对来讲成本更低一些,速度很快,但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基本说PCR都是单一指标和,新冠病毒和很多类似的冠状病毒会有一定的相似度,就会出现一定的误诊的比例。


《新冠病毒肺炎病人诊断/检测指南建议》


由博奥晶典提供


做抗体法,相对来讲查出病毒的时间要相对的偏后期一些,因为人体要有抗体免疫反应,在早期的时候,抗体还没有形成,这里就会对一些潜伏期的携带者可能会造成漏诊。核酸法做测序也好,芯片也好,相对来讲检出率更高一些,尤其多指标的芯片,博奥获批芯片宣传的也比较多,可以把甲流、乙流以及相关的亚种,合胞病毒一次性的测出来,相对来讲在一个更高效的时间范围内,更早期的完成筛查,但是这些手段我们是可以在临床端组合使用,我们确实在临床端通过组合方案使用以后发现复杂的病例,通过不同的方法组合验证以后,发现感染的不止是新冠一种病毒。这样的病例,有这么多检测手段进行组合方案式的筛查也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国内的手段和技术还是很丰富的,而且这些手段和技术彼此之间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补充和验证的过程。 


问题二:检测中出现了一些假阴性或是假阳性,是因为病毒本身的特殊性,还是部分企业的产品本身出现了质量问题?


陈富康:现在新冠病毒常用的几种检测方法,像核酸检测,抗体检测,CT检测,都是互补的,它们不是竞争性的。核酸检测虽然是金标准,但是它的检出率根据目前市场上的反应,会存在较多的假阴性情况,有一些是技术平台的原因,有一些可能是试剂盒的原因,也有一些可能是病人病程的原因,还有取样的原因。 


抗体检测也会存在假阴性或假阳性的问题,还有CT,准确度有一定比例的。三个不同的技术办法做联合检测,并结合临床及流行病史,可以大幅度提高检测准确率,我的补充就到这里。 


徐可:我是武汉大学的徐可,针对问题二,对病毒本身的特殊性,新冠病毒是呼吸道传播的病毒,这类病毒是主要感染人的呼吸道,也就是包括上下呼吸道,包括鼻、咽、肺,这类病毒在血液中的病毒载量不是最高的,而是在肺部,但不能破坏性的取肺部组织。 


现在的取样方法是取鼻咽拭子,越接近内部呼吸道效果越好,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只采到了鼻拭子,影响假阴性的情况,要求我们在技术上做得更灵敏。比如陈总提到的数字PCR,将灵敏度进一步提高。还有假阳性这块,我们实验室参与了很多临床的检测,发现现有荧光PCR法,在CT值的设定上,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讨论,我们把CT值设为多高,也会影响假阳性的问题。病毒学上来说,呼吸道的病毒在样品取样的过程中,会有这样的特殊性。 


问题三:现在的新冠病毒检测可能大多还是在定点的三级医院进行,未来的病毒检测,会不会更多的推广到基层医疗,比如社区医院、县级医院?实现起来有什么难度? 


陈杰:下面讨论一下第三个问题,新冠病毒不论是检测,包括前期诊断,包括治疗,我们没有像新加坡、日本,发挥基层医院来做。现在比较多的是集中到三甲医院,一开始是集中到国家指定的地方,下一步包括复工生产,包括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特别在湖北,包括全国也是,在诊断或者在初期的治疗方面,能不能像韩国大规模的做诊断,没有让整个社会停摆下来,在正常的运行,通过高频度大范围的检测来做,靠三甲医院不够的。下一步有没有可能在诊断包括前期的治疗方面,能在社区医院或者县级医院去做,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听听大家的想法意见。 


赵雅超:大家好,我是百奥维达的赵雅超,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有一些观察。 


这次有很多第三方临检中心,因为CDC本身检测量是不够的,已经逐步参与到提供检测服务当中来。 


治疗方面我们看到在整个过程中,远程医疗以及在线可以提供的医疗,他们也因为具体的需求,这些市场,因为这个原因造成了刚性的需求。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几个行业,也是非常活跃的参与到里面来了,包括杨志总提到的网上药店,他们现在从网上处方跟社保的连接,再加上跟药店一系列物流的动能,他们应该会非常多的参与到社区级别的,以及家庭医生引导的,不管是新冠本身的居家后期的康复治疗,因为这个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很多慢病管理的问题,因为在整个过程,我们发现了很多人原来有其他疾病的,基础疾病的,他们需要定期去治疗,或者是定期开药,都可能会通过更多层次的方式去解决。我就说这些,谢谢。 


陈杰:谢谢赵总,您的分享特别有启发,我个人表示很赞同。 


问题四:很多企业都是高校和研究院产业化的平台,比如博奥就是清华大学布局生命健康领域的核心企业,那么医疗创新科技在技术转移、应用推广等方面会遇到哪些瓶颈,应该如何克服? 


陈杰:这次新冠疫情当中,我们看到有很多科研院校、科研机构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检测试剂,包括药物研发,可以说有些方面是领先于企业的,体现了我们国家科研实力。科研也需要作为转化,我们今天还是做投资参与的人比较多,大家可能都考虑怎么把好的技术,不管是疫苗或者是诊断,怎么做产业化的转移。 


比如博奥,清华控股作为第一大股东参与的企业,也是程京院士以学术往产业方面发展。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挑战,在技术的转移,在团队的建设,包括商业化的应用,包括吸引投资,都会碰到挑战和瓶颈,应该怎么样克服?我想这个问题先请博奥的许总,站在博奥的角度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许磊:谢谢主持人。科研成果产业转化这个事情,博奥生物20年来一直都在源源不断地研发,产学研结合,科研成果转化的路上,这里面也推广一下我们自己的项目,我们现在在北交所挂牌了博奥晶典的开放股权融资项目,刚才主持人也提到今天投资界的朋友和老师比较多,欢迎大家参与到博奥晶典的项目当中来,这次用于新冠疫情所有仪器、设备、技术,在开放股权融资的平台上,大家可以一起参与到清华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项目当中。 


怎么样在未来建立这样一个健康管理和疫情管控的联控机制,现在有一个很庞大的计划,天网计划,也许以后科研成果转化的时候不一定还叫这个名字,现在叫天网项目。我们去布局遍布全国的基层医疗点,把小型化,便携式的设备投放在最基层的医疗机构当中,根据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升级检测、健康管理的筛查的项目和设备,建立一个全国式的网络式的管理,未来也会有这样的项目孵化的计划。 


目前来讲,用于一线检测的病毒的技术、设备,全部都在博奥晶典的平台上进行产业化的转移和推广,这个项目现在也是在股权开放的状态当中。 


陈杰:谢谢许总,百奥维达杨总或者赵总有没有你们站在投资人的角度,看到的问题或者说看到的挑战,在投资机构怎么样帮助他们解决。 


赵雅超:陈杰总已经提到了很多,因为这次新冠疫情给很多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在这个阶段积极在帮助企业在融资,如果是具体到因为没有现金流的很多公司,这种状况可能是当前资本市场上有很多这样的公司,我们现在医疗的投资非常非常活跃,这些公司如何能够在资本面非常不确定,包括产品申报周期非常不确定的情况下,大家重新坐下来梳理一下自己的产品的规划,如果有必要收缩的,需要去收缩一下战线。 


如果我们的产品当中,从前面各位老师的分享以及我们从整个国际和国内各位专家的分享来看,很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们有可能要跟新冠病毒长期共存,接下来包括在疫苗行业,我们自己也有一些企业,他们的产品在免疫,在抗病毒方面有非常好的可能的应用,我们鼓励他们在成本不高的情况下,去多多地尝试。 


另外,在国际交流上,最近一段时间,虽然大家没有办法去差旅,但是我们也看到因为这次需要全球面对的问题,大家在技术交换方面,反而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去交流了,工作方式也跟以前不太一样了。我个人觉得挑战正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面对。 


陈杰:谢谢赵总。关于最后这个问题,我作为主持人,稍微讲多两句,因为我们在这方面做过比较多的工作,我们今天的嘉宾董晨院士是元生创投在天使轮就进行了投资,走到A轮,引入北极光、清华的荷塘创投继续投资董老师的科研转化的项目,另外还投过一个项目,跟国外回来的教授,广州中山大学客座教授,他原来在广州的中山医科大学的客座教授,我们把他的科研成果转换,做肠癌的筛查,品种已经拿到国家药监局批的唯一的无创的肠癌筛查,公司从天使轮投资到现在,最新一轮引入鼎晖和IDG投资,产品在市场上卖,公司准备明年报科创板。 


科研的转化的确不容易,我们这边首先先帮助企业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知识产权的问题,刚才说的这两个例子里面,我们和学校谈判知识产权问题,通过请专业的律师,包括跟学校的沟通,这是做的一块工作。 


因为这些项目比较早期,还存在建团队的问题,这两个项目都在后续帮助这两个项目的团队在招聘,团队组建方面都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还有一个很主要的,要经过第一轮的投资之后,后面要不断引入投资人来帮助这个项目不断的做大,这也是投资人要做的事情。从投资人这方面来讲,下一步很多科研的创业的人,也要找比较好的基金来帮助科研团队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他们可以集中多一点的精力,在科研研发上面,我就补充这么多。